分享至
夏禹(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),置仁化为乡,属曲江,贡扬州。春秋时属百越之地。战国时属扬越。秦朝属陆梁地。秦始皇三十三年(公元前214年)统一岭南,置桂林、南海、象郡,仁化县地域属南海郡。秦末汉初(公元207年前后),赵佗据岭南三郡,自建南越国,仁化地域隶属之;南越王赵佗在仁化北端筑城,为南越北端隘口,自汉至今均称为城口。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南越归汉,仁化为曲江县地域,属桂阳郡,隶荆州。新莽改曲江县为除虏县,桂阳郡为南平郡,仁化属荆州南平郡除虏县地域。后汉复故,和西汉同。三国时期,仁化地域属吴国。甘露元年(265年)分桂阳郡南部都尉置始兴郡治曲江县,仁化地域改属荆州始兴郡曲江县。晋太康元年(280年)平吴,仁化地域随始兴郡改属广州。东晋成帝时始兴郡复属荆州,仁化地域又属荆州始兴郡曲江县。后又改属荆州分出的湘州。南北朝时期的170年间(420年至589年),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(452年),仁化地域属广州始兴郡曲江县。元嘉三十年(453年)改属湘州始兴郡曲江县,泰豫元年(472年)又改属湘州广兴郡曲江县。南齐(479年至502年)时,从曲江县分出地域,开始设置仁化县(县治在今仁化县境走马坪北20里的恩溪扶溪合流处),属湘州始兴郡。
走马坪北20里的恩溪扶溪合流处
梁朝至唐垂拱三年(502年至687年),撤销仁化县,并入曲江县。陈属东衡州始兴郡。垂拱四年(688年)从曲江划出仁化(约今城口、红山)、光宅(约今仁化镇、丹霞)、清化(约今长江、扶溪)、潼阳(约今董塘、石塘)等4乡,复置仁化县。县治在走马坪,隶韶州。走马坪位置
五代十国(907年至960年)时,仁化县仍隶韶州,初属卢光稠管辖的地区。后梁乾化元年(911年)归南汉国。北宋开宝五年(972年),仁化县并入乐昌县。至宋真宗咸平三年(1000年),再复置仁化县(县治又改设于当时的光宅乡,即现仁化县县城老街)。属广南东路韶州。现仁化县县城位置
元朝属江西省广东道韶州路。明朝洪武元年(1368年)改路称府,洪武二年(1369年)四月又撤销广东道,仁化县改属广东行省韶州府。洪武九年(1376年)改广东行省称广东布政司,仁化县属广东布政司韶州府。清属广东省韶州府。民国元年(1912年)裁韶州府,仁化县直属广东省。民国21年仁化隶广东省西北绥靖委员会。民国25年至38年仁化县属广东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1949年10月6日全县境解放。随即成立仁化县人民政府,属广东省北江专区。1952年仁化县属中南军政委员会广东省粤北行政区。1956年仁化县属广东省韶关专区。1958年11月7日,仁化县并入广东省韶关市,为市管辖的郊区。1961年1月17日仁化从韶关市划出,恢复县建制,属广东省韶关专区。1968年2月21日仁化县撤销县人民委员会,成立县革命委员会,隶广东省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。1980年11月,恢复仁化县人民政府,属广东省韶关地区。1983年6月,韶关市与韶关地区合并,以市带县,仁化县属广东省韶关市辖,沿袭至今。相关资料:
1.文峰塔
县城水南文峰塔
1928年出版的《岭南纪胜》
(刘体志摄影)
文峰塔,坐落于仁化县城南锦江河畔,建于明朝万历年间。据清同治《仁化县志》载:“文峰塔,在城南隔河一里矮岭村,明万历四十年,知县高应选建,未竟;知县胡京球成之,塔下为仁阳书院”(仁阳书院现已毁)。该塔为平面八角形,九层楼阁式空心砖石构筑塔,由塔刹、塔身、塔座、塔台组成,通高39.15米(包括塔刹高度)。首层直径10.5米,内设红砂岩步梯呈半旋状直上顶层。该塔建筑比例协调,造型美观,工艺精湛,巍峨挺拔,是县城的一大景观。注:1.高应选,江西泰和人,举人,明万历四十年(公元1612年)任仁化知县,多善政,修启圣祠以培文宗,增学田以厚士类,创建文峰塔,凡利民者,靡不毕举;2.胡京球,广西全州人,举人,明万历四十六年(公元1618年)任仁化知县;事有德有威,创乡约所朔望,诣讲六轮,旌善别,恶人不敢为非;初知县高应选创建文峰塔未竟而去,球至为成之;凡学宫公署城楼,一切更新,不捐公帑,不费民财;擢无为州守去,民为立德政碑,肖像祀于文峰塔下;3.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,由省文化厅、县人民政府拨款,对文峰塔进行了全面修茸,恢复了原来古朴、巍峨的丰姿。时任县委书记何为星为重修碑记题了碑名。2.仁化大桥
仁化锦江大桥,建成于1969年,全长174米。仁化锦江大桥(1975年)乐乐石收藏仁化山城(1988年)
林超平摄影
3.仁化新城
仁化新城(2005年)
陈桂汉摄影
4.丹霞新城
丹霞新城(2018年)
龙全明摄影
5.全国文明县城
2020年11月,仁化县荣获“全国文明城市”荣誉称号,成为广东省珠三角以外首个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地区。仁化县城新貌(2020年8月)
吴玮摄影
来源:仁化县政府网编辑:张瑞扬审核:陈炜榕主编:蒋成辉